近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李杰伟老师与其合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朱瑞华(原为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在经济学重要期刊《China& World Economy》合作发表了题为“The Impact and Spillover Effects of Chinese Portson Urban Service Industry under “de-maritimisation”: A Perspective for PortEconomic Geography Analysis”的学术论文(2022年第30卷,第4期,31-59页)。
文章主要研究了港口对城市服务业及经济地理的影响。
该文首次收集整理了中国131个港口2003年至2016年的面板数据,选取“码头长度”和“年设计综合通过能力”等相比吞吐量更具外生性的指标,从城市服务业集聚的角度研究了港口对城市经济的动态影响,并整理航道与码头水深的数据构建面板工具变量以缓解内生性问题。同时,该文也利用空间杜宾等模型估计了本地港口对其他城市经济的外溢作用,为识别港口对腹地经济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张和城市化的推进,大城市尤其是港口城市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极。经济学的文献一般认为,港口能够促进城市制造业集聚,城市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后,经济集聚的力量会自我强化,使得港口城市继续发展壮大;港口本身的影响则会逐渐消退,但是运输成本相对较高、为航运提供相关生产性服务的行业,会持续在港口周围集聚。最新的研究发现,虽然港口对城市服务业的整体影响并不明确,但港口会通过交通运输、物流仓储、金融和商业服务等行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那么,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背景下,在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阶段,港口是否依然影响城市经济?港口城市以及整个沿海地区的优势是否依然存在?以上问题亟需辨明。该文研究了中国港口对城市经济的动态影响,并基于服务业集聚的视角揭示了其内在影响机制;同时,考虑到忽视港口对腹地经济的辐射作用可能是导致港口的影响被低估的诱因之一,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港口的外溢效应。
该文实证结果表明:(1)2003年至2016年期间,港口依然对城市经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港口不仅能促进城市制造业的发展,还对服务业的集聚有更大的影响;(2)港口对城市服务业的影响主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除了三大港口持续的影响之外,港口能够促进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也可以直接推动所在城市批发零售业的发展。并且规模更大的港口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强。(3)港口对周围及更大范围内的城市有很强的外溢效应,能显著地促进这些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海港对周边城市的外溢效应要显著地高于内河港口。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该文认为:第一,在“双循环”和后工业时期,港口对经济地理的塑造不会发生改变;在实施“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的区域政策时,依然要重视沿海地区经济的集聚作用。第二,港口城市要提前做好规划,积极准备转型升级,尤其要注重与港口相关的服务业发展。第三,考虑到港口外溢效应的存在,在城市的治理上,港口城市与腹地之间需要建立跨地区的协调机制。